Latest

善意的循環

前幾天外出買晚餐時,被一台機車壓到腳動彈不得。不到一分鐘,一位外送員馬上衝過來把機車牽起來問我有沒有事,當下跟他說了很多次謝謝,對方很客氣的揮揮手就離開了。雖然覺得痛加上有點倒霉,但負面的感覺馬上就消散了,可能是因為理解到生活中還是有很多善意,覺得社會充滿了希望。 今年讀了一本好書,是David Brooks寫的深刻認識一個人,當中提到:「注意力是一種道德行為:能創造東西,使事物的層面得以顯現。」你的生活品質取決於你投射到這個世界的注意力。 這段文字,完全解釋了那位外送員的善意如何動搖了我對社會環境的看法。 若日常注意力都放在社群媒體及新聞,很容易被感染各種負面情緒,詐騙事件頻繁使每個人都得提高警覺,甚至因此不敢輕易對他人伸出援手。網路上的對話充滿了批評謾罵貼標籤,使得對話及理解變得越來越遙不可及。然而那些資訊有多少真的有價值?能確定的就是自己的心裡充滿不信任、焦慮、憤怒。 現在對我而言,釋出善意未必是去捐款做志工,而是從看見他人開始,就從自己的生活及職場開始。這幾個月跟各式各樣的人產生了有意義的對話及連結,幫助他人也被他人大大的幫助。 開始慢慢的去理解到「人是在與他人的連結

生活的格式

在為檔案命名加上日期時,突然強烈的意識到,今天就只能是今天,只有一次且稍縱即逝的今天。作為一個日期,20250731再也不會出現了,因此感到一點驚訝夾雜著悲傷。 用每日、每週、每季、每年的概念去看待時間,是一種通訊協定。 真實的時間也許是不規律的,為了溝通需求及效率將時間週期化,一不小心使生活也變得蒼白。如果活在不可能再重來的今天,那可以做出什麼樣的選擇? 這樣一想,好多過去絕對再也不會重複的日子被過的千篇一律…因為工作忙碌想省麻煩,把很多生活中的事情都週期化、模組化,以致於對生活感到麻木,真是可怕。 不是過了一個又一個不同的星期四,而是過了同一個星期四好多次。

德式味覺實驗

週末到德式麵包店享用了一頓早餐,對於歐式麵包的想法有些改變。 德式早餐拼盤比想像中的簡約很多,三種火腿、兩種起司、一小把生菜及一個水煮蛋。搭配一籃加熱的歐式麵包,奶油及手工草莓果醬。整盤看起來冷冷的,都是家中冰箱可能有的簡單食材。 不要以台式麵包的方式去對待歐式麵包,歐式麵包需要搭配,才能呈現最美好的一面。享用之前加熱,把藏在麵包中的麥子及雜糧及叫醒,可以大大提升香氣層次及口感。 以往的做法就是將麵包常溫保存,餓了拿個麵包解決一餐,快速方便。但這樣的做法會讓歐式麵包變得無趣。將歐式麵包加熱後切開搭配火腿、起司、奶油及果醬,加上一杯茶或咖啡,其實盤中的食材都很簡單,卻能讓一天的開始感到驚喜及滿足。 簡單的德式拼盤能做的味覺實驗意外的多,90分鐘的用餐過程能不斷找到新風味的樂趣。長期只求方便快速很容易忽略掉飲食的樂趣,再多調味料也無法讓心不在焉的進食方式增添風味。 吃是為了生存沒錯。但偶爾這樣用麻煩一點的方式去吃去體驗,才不至於讓自己的心靈被餓死。 凡事緩慢,就能包容許多事物。

部落格已死?偏偏這時候才想寫

此時此刻周遭充滿了這些聲音: 「用生成式AI做SEO」 「噢不!AI生成內容的流量真差」 「部落格已死」 「SEO已死」 「接下來是AEO的時代」 「得寫出能讓AI引用的內容才行」 在SEO行銷的影響下,Google搜尋結果變得如此一致且無聊。偶爾就會懷念那個充滿個人網站的時代,瀏覽那些網站就像認識不同的人一樣,有個性且有趣,而不是像現在遇到的都是業務員。 到了社群時代,內容形式變得豐富多樣,但也脫離不了濃濃的商業氣息。更別說為了流量煽動情緒這樣的行為,又或是充滿AI臭的無聊內容,於是也將Instagram及Threads通通砍掉。 以上種種加上厭倦了在工作上為商業寫作,夾雜著想分享及抒發的心情,突然很想架設一個部落格寫寫屬於自己的東西。 在工作上受夠了WordPress的編輯器,見到又新又美的Ghost就想嘗試看看。於是某個下午買了域名及Zeabur的開發者方案,在ChatGPT的帶領下完成Ghost的部署。對於沒有相關專業知識的使用者來說,過程真是很輕鬆簡單呢。 至於為什麼叫做野生的思考呢? 這集合了我非常喜歡的幾件事物: 菊地成孔與ペペ・トルメント・アスカラール的專輯